色既是空是什么意思
一、色既是空是什么意思
“色即是空 ,空即是色”这句佛经名言,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,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,认为色就是指女人,空就是虚无或乌有.说和尚看破红尘,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,便出家做和尚了.其实色并非女色,空也非虚无乌有.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,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. 佛教的教义,主要是所谓的四谛,即苦、集、灭、道。苦、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;灭、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。具体地说:1、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,人生有“生、老、病、死”等多种苦,以及无数的烦恼。2、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,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,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。既然如此,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“自性”,不但具有”自性“而且具“共性”,佛家称为“诸法无我”,并且认为,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,称为“诸行无常”,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。3,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,也就是涅盘。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,超越生死轮回。(注意,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,佛教是看重生命的)4、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。方法归纳为“戒、定、慧”。
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出自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〉,原来四句: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,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,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。空,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,是事物的本质。比如说,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,首先需要人的思想,纸笔,及传媒工具,不能单独成立,说白了,文章这种表象就是“色”,而产生这种“色”的因缘,诸如人的思想、纸等便是“空”,人如果不想写文章,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,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 “色”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,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。所以,色非女色男色,空也非虚无乌有。色即是空,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,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。空即是色,则由事物的共性,因缘关系,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,善恶循环。所谓: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要知后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。
只有认识到了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的因果报应,善恶循环,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,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,以自身的身体力行,通过“道谛”的“戒、定、慧”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。而这种力行过程中,佛教还注意到“悲”,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“仁”,总的说来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是劝人向善的基础。
二、古文中“大学”是什么意思
在这里指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。
【词语】:大学
【注音】:dà/dài/tài xué
【释义】: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。原为《礼记》中的一篇。相传为曾子作,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。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、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。南宋朱熹把它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合称为“四书”。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。分为综合大学、专科大学或学院。通常设有许多专业,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。有的还设有专修科、学院或研究生院(部)。主要培养本科生,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。
三、"四书'指
四书——应该说,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,都知道《四书》。它是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这四部著作的总称。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、子思、孔子、孟子,所以称为《四子书》(也称《四子》),简称为《四书》。南宋光宗绍熙元年(1190年),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《礼记》中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,和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为四书,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。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“先读《大学》,以定其规模;次读《论语》,以定其根本;次读《孟子》,以观其发越;次读《中庸》,以求古人之微妙处”并曾说“《四子》,《六经》之阶梯”(《朱子语类》)朱熹著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具有划时代意义。汉唐是《五经》时代,宋后是《四书》时代。 《四书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,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,而是由《论语》《孟子》这两部书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,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,从此广为流传,名声鹊起。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,《四书》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,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。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,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。因此,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。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,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,至今读来,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,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。 毋庸讳言,《四书》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,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,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。因此,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、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、认识和掌握《四书》的思想意蕴及其文化精神,在扬弃中创造新的文化。
四、关于好学、求索、惜时、立智的名言警句?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;(求索)
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;(立志)
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;(好学)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;(立志)
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! 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。(惜时)
朝看水东流,暮看日西坠。(惜时)
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 —— 欧阳修 (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)
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 —— 范仲淹 (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)
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 —— 王安石 (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)
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 —— 林则徐 (清代政治家)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 —— 郑板桥 (清代书画家、文学家)
天下事有难易乎? 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 不为, 则易者亦难矣。 ____ 彭端淑 (清代学者)
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,冰,水为之,而寒于之。 —— 荀况 (战国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 —— 荀况 (战国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 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 —— 孔丘 (春秋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? —— 孔丘 (春秋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 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 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 —— 刘向 (西汉经学家、文学家)
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 —— 曹雪芹 (清代文学家)
性痴,则其志凝:故书痴者文必工,艺痴者技必良。 ——世之落拓而无成者,皆自谓不痴者也。 —— 蒲松龄 (清代文学家)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 —— 孔丘 (春秋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 —— 韩愈 (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)
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 —— 韩愈 (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)
业精于勤,荒于嬉; 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 —— 韩愈 (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)
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 —— 朱熹 (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学者)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 —— 庄周 (战国时代哲学家)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 —— 陆游 (南宋诗人)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 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 —— 荀况 (战国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 —— 韩愈 (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)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 —— 王之涣 (唐代诗人)
墙上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; 山间竹笋,嘴尖皮厚腹中空。 ____ 解缙 (明代学者)
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 —— 颜真卿 (唐代书画家)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罔不经过三种境界: 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望。”此第一境界也。 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此第二境界也。 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 此第三境界也。 —— 王国维 (清代学者)
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。 —— 白居易 (唐代诗人)
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 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; 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 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 —— 荀况 (战国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 —— 苏轼 (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)
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 —— 班固 (汉代史学家、文学家)
天行键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 —— 《周易》 (先秦儒家经典)
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劳一分才。 —— 华罗庚 (现代数学家)
聪明在于勤奋,天才在于积累。 —— 华罗庚 (现代数学家)
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 —— 孔丘 (春秋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言必行,行必果。 —— 孔丘 (春秋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 —— 孔丘 (春秋时代思想家、教育家)
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趣异也。 —— 司马迁 (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