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全文?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全文?
原文: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子曰: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翻译:子贡问说:“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‘文’这个谥号呢?”孔子说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当然称得上‘文’这个谥号了。”
今天这段话评论的人叫孔圉(yǔ),又称仲叔圉,孔文子是他的谥号。
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,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“文”。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“文”谥号的都有哪些人,著名的有: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,曾国藩;知行合一,立德、立言、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,明朝的王守仁,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,由此可见能得到“文”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,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,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。
孔子的看法是一以贯之的,他看中人的内在品质,而不在意这人的功绩或财富,传统的国人在精神上一直秉持着这种观念,但是,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淡薄了,这是我们如今的中国人应该深思的地方。
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又是一句经典名言,这句话对地位高,有权势的人尤其重要,人往往身处高位,便会飘飘然,不在意别人的见解,认为自己比他们强多了,这就断绝了自己的学习之路。
孔圉掌管着卫国外交,属于卫国的实权派人物,他能够做到不耻下问,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学习之道。孔圉本身聪敏,却还能够虚心接纳别人提给自己的意见,这种行为就可以得上“文”了,因为善学者,文必成矣!
在《论语》后面的记述中,孔子还会提到孔圉,阐述了他对于卫国的重要性。
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词类活用?
再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中,原为名词的“耻”被活用,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,意为“以(下问)为耻”——将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的行为视为耻辱。
解析: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,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、看待或评价。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: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,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、评价;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,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;翻译的固定格式一般为“认为......”“以.....为.....”“对.....感到.....”等
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理解?
理解: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1差的人请教为耻。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第五篇: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
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造句: 1、帝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年十二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无所不知无所不晓。
2、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3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“文”也。
4、请问孔子所说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用英语应该怎么说?
5、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,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,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
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日积月累解释?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
出处《论语·公冶长》第五篇: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
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选自荀子?
出自孔子
敏而好学不耻下问
出处《论语·公冶长》第五篇:子贡问曰:"孔文子何以谓之文'也?"子曰:"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'文也。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
敏:聪明;
好:喜好。
敏而好学:天资聪明而又好学;
不耻下问: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,而不觉得不好意思。
出处《论语·公冶长》第五篇:子贡问曰:"孔文子何以谓之文'也?"子曰:"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'文也。
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
日积月累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全篇?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意思:勤勉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,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。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,学习总感到不满足,教诲人不知道疲倦。一《论语》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的意思?
“敏而好学”,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。“不耻下问”,就是不仅听老师、长辈的教导,向老师、长辈求教,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,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。这是《论语》中劝学的句子,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
如何理解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?
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这个成语来源于《论语.公冶长》,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。然而孔子认为,无论什么人,包括他自己,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。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如何理解?
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
注释:耻:羞耻,奇耻大辱
出 处
《论语·公冶长》第五篇: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白话释文
子贡问孔子说:“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‘文’的?“你说:“机敏好学,又谦虚下问,因此称他为‘文’的。”
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什么?
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:聪敏勤勉而好学,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。